
伴随升学重压的不断加剧,应试角逐已从小学阶段下移到了学前阶段。父母为了以后的“小升初”、“初升高”,与最后的高考考试,在“幼升小”时便开始发力。新学年开始,不少婴幼儿园大班都会流失一部分孩子,这类孩子纷纷进入“更能教常识”的学前班,或者一些培训机构的幼小衔接班。
父母在孩子升学环节上神经紧张、较真使劲,是被升学过程中的连锁效应牵着鼻子走的结果——好婴幼儿园成了好小学的嫡系,好小学又成了好中学的定向招生对象,重重重压之下,父母把“拼孩子”变成了一项艰巨的事业来完成。一定量上说,以“幼升小”为代表的升学暗流的涌动,是一场抢占优势资源的暗战,而且是持久战、攻坚战。
鉴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重压大、角逐激烈等缘由,父母不惜让孩子提早退出婴幼儿园,及早投身到合法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去,可婴幼儿园毕竟是婴幼儿园,它与学校教育有着不一样的参照系,学校里标准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就像统一的标尺上的冰冷刻度,一量便见短长,单一的量化评价让孩子失掉了多元进步的可能性。
在本不该这样匆忙的年幼时光中,孩子们在各种被催促、被提前、被角逐的无奈里,最后沦落到被透支……满载沉重气息的漫漫角逐的道路就如此过早地开始。
面对这股汩汩暗流的涌动,一方面,在学校的分级评价标准上做减法,比如可以尝试借鉴西方一些国家推迟对小学生理论常识教育时间的方法,把更多的小学办成拥有自己专长特点的小学,使小学以培养学生兴趣喜好为基本功能,将传授道德、艺术熏陶、文化教育三项功能并重;其次,在孩子的能力素质评价标准上做加法,开发愈加多元的评价方法和考核标准,积极探索更广泛开放的教学和实践模式。在中学与大学教育的正统性尚坚不可撼的今天,把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好的教育试验平台加以借助,不失为一个对当下国内教育进行大胆改革探索的适合的切入点,一个缓释升学焦虑较为可行的出发点。
“幼升小”暗流,宜疏不适合堵。只有摸清暗流之源,才能还孩子们一个清静的童年,但愿一加一减之后,孩子们能将开心的婴幼儿园时光从容珍藏,微笑信步走进学校的大门,而不是被所谓的期望与期待裹挟,迈着匆忙沉重的脚步推搡而入。